文章页
什么是设计?设计的本质是什么?
“设计是什么?”这是个问题十分宽泛,就像是“不同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般,把这个问题拿去问不同的人,甚至是不同的设计师都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答案!
百科上对设计的解答为:设计是把一种设想通过合理的规划、周密的计划、通过各种感觉形式传达出来的过程。
曾有人问过著名的平面设计师Natasha Jen(任黛珊):什么是设计?
她回答说:“和大多数设计不同,平面设计不是在事物本身上做设计。它没有一个特定的媒介、形式或是主题。它可以渗入任何媒介、任何规则,可以与任何话题进行沟通。”
工业设计师Dieter Rams的回答是:设计是少却更好。
建筑设计师David Adjaye的解答是:设计是注重正式与非正式的关系,设计之美在于它会不断的变幻与转移。
可见,每个人心中对于某个概念的理解大部分都建立在自己的主观之上,即使是全世界最厉害的设计师可能也无法准确规定设计的含义。
因此我们只能尽可能地跳脱出自身的局限,从更多人的角度来尝试解读“设计是什么?什么是设计的本质?”
1.设计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保罗.兰德就是一位世界著名的LOGO设计大师、艺术家,他最出名的企业标志设计,包括IBM,UPS以及美国广播公司ABC标志。
保罗为IBM公司设计的LOGO
保罗为美国广播公司设计的LOGO
亚利桑那大学杰出学人计划曾邀请保罗来客座讲学,并把他的真知灼见编著成了《设计是什么》一书。
在书中保罗一针见血地将设计的含义阐释为: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其中内容就是点子、想法或者说是创意,而形式就是方法与手段。
简单来说,可以将设计看作一种生态系统。
这个生态系统包含着你与作图工具之间的关系、图形素材之间的关系或是画布与创意之间的关系。
每种物品、元素都有其对应的存在关系,而设计就是要为不同的内容与形式建立一个最直接、最能让用户明白、最能体现品牌价值的关系。
而如何找到那个关系的连接点,怎么建立就是设计师们应该思考的事了。
2.设计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原研哉是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他最有名的身份之一当属MUJI(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 他在自己的著作《设计中的设计》里表达了自己对于设计的理解:设计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原研哉为大阪地铁设计的LOGO
“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表现的动机,其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原研哉
他觉得设计的出发点不是为了设计师风格的抒发与张扬,更多的是对普罗大众的心理感同身受。
无论是产品设计或是平面设计,他始终是一个居于幕后的冷静的思考者。
他坚持设计就是要去感觉并洞察到事物的本质,抓住它最吸引人的痛点,然后“轻描淡写”地让它去刺激用户。
他希望用户能够明白:“创意并不是要让人惊异它崭新的形式和素材,而应该让人惊异于它居然来自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
原研哉对于设计的理解无疑是比较客观的,设计不应该拘谨于个人风格,进入取悦自己的艺术创作世界,而要主动关注用户需求,做出实用与艺术价值并存的作品。
3.设计是把散文变成诗歌的过程
在《设计的意义》一书的豆瓣书评中,有这么一句话来评价设计:设计是把散文变成诗歌的过程。
散文是杂乱无章,意识流的文体代表,而诗歌是工整有序,中心意突出的文学形式。
把散文变成诗歌,我们可以理解为从杂乱变简洁,也可以理解为通过素材等模块的重建使某个内容更直接的展现在眼前。
而这个过程就叫做设计。
法国设计师Graphéine设计的电影节海报
设计绝不是素材的堆砌与组装,也不是不明所以的留白。
它必须体现设计师对于内容或是自身创意如何表达的思考,这种思考可以基于用户、基于性格、基于经验。
但无论表达的落脚是什么,把某件产品清晰展示、某个概念清晰传递的设计目的是不会改变的。
虽然以上三种概念的表达方式不同,但可以从中提取出几个阐述设计含义的关键词:关系、感觉、洞察、用户、过程。 利用这些关键词,可以比较客观地回答问题“什么是设计?设计的本质是什么?”。
设计就是感觉与洞察了用户需求之后,给创意与表现形式建立关系的过程。
而设计的本质就是“设”设身处地思考,“计”让思考真实明了地表达。
好啦,关于“设计含义与本质”的分享就到这啦~